#芬分鐘# #芬享#
我記得我第一個興趣班好像是學芭蕾。時間還挺長的,每次兩個小時,一個禮拜要去兩次,那時我才三、四歲。而我知道現在三,四歲的孩子開始的是語言,是簡單加減,甚至要會拼出一個Lego模型。他們上的叫做興趣班,但是通常是父母決定的興趣,希望小孩會的”興趣“,而每堂課結束,家長也總希望小孩在課堂上可以帶來”可視化“的結果,或許是一個媽媽可以拍照傳朋友圈的圖畫,或者可以在親戚朋友面前流暢彈上一曲,最好常常比賽還拿個獎。小孩的快樂是不是會在這樣急速的”培訓“過程中就消失了?
在芬蘭已經創立25年的建築學堂Arkki,CEO到了亞洲後,她說他感受到了東方生活的快速,也因此家長比較急,但是她分享他們的work shop課程,試著讓家長站在孩子後方觀察,而不是插手介入,就算孩子的創意是天馬行空,我們也有耐心讓他們透過不同的課程思考,直到有一天他會想出一個make sense 的建築創意。送到建築興趣課,不是為了培養建築師,而是留住孩子創意的種子。“因爲這個社會需要多元化的想法”。
Arkki CEO告訴我,他們的課程希望讓孩子學會“合作” 和 ”溝通“的技巧,因為一個好的建築師也不可能一個人完成名留千史的建築物,我們需要觀察環境,數學能力,美感等等領域的結合,而這兩個技巧是芬蘭老師認為在未來孩子必須擁有的能力,而不是只依靠自己的專業,或自恃自己的專業。
芬蘭的法律規定,每個公民都可以參與城市設計,而”公民“包括孩童。所以,任何公共建設或者是城市創意發想,政府都會開放讓孩子組團參與,政府不是給這些孩子一個參加獎而以,許多創意已經實際落實在城市中。Arkki就 帶領不少世界各地成功的案例,,”孩子的想法總是出乎大人意料之外“。
這期芬享,請到Arkki CEO談建築,談孩子,談創意。
再次,我和所有家長一起學習,給孩子時間,給孩子空間。